市場風險逐步收斂 穩健格局正在形成
發布日期:2025-09-26 瀏覽次數:179
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,要加快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。在經歷近幾年的政策持續調節和市場自我修復之后,我國房地產領域的主要風險已得到有效控制,牢牢守住了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。隨著相關基礎性制度的改革和高質量城市更新的推動,一個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行業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。
精準施策 房地產領域風險趨于收斂
面對我國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,政府出臺系列政策組合拳,尤其是保交樓專項借款的大力支持與房地產融資協調機制(即“白名單”制度)的精準發力,成功化解了本輪房地產風險涉及的最大民生問題——項目交付違約,普通購房者“交錢拿不到房”的風險已基本消除。2024年,保交房攻堅戰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。進入2025年,交付工作繼續穩步推進。數百萬家庭的合法權益得到了保障,也在很大程度上修復了購房者的信心。
“白名單”制度的實施,為保交房和化解項目層面的流動性困難提供了關鍵的金融支持。截至2024年年底,全國“白名單”項目貸款審批通過金額超過5萬億元,超過年初設定的4萬億元目標。到2025年5月,全國“白名單”貸款審批金額進一步擴大至6.7萬億元。這些資金以項目為單位進行封閉管理、專款專用,不僅為項目的復工續建提供了保障,也成功將項目風險與企業集團的債務風險進行了有效隔離,避免了風險的無序蔓延。
在開發企業層面,本輪房地產風險的集中爆發期主要出現在2021年至2023年。2024年以來,雖然行業整體的經營依然承壓,但新增的大規模債務違約事件已顯著減少。這標志著房企信用風險的“急癥期”已過,市場正進入正常的“康復期”。前期違約房企的債務處置工作也取得積極進展。截至2025年8月,已有約20家出險房企的債務重組方案獲批,化解債務總規模突破1.2萬億元。部分企業已取得實質性成功,如金科股份引入國有資產背景的戰略投資人,并通過司法重整等方式化解債務。
加速構建 新模式有效遏制新增風險
房地產發展新模式從制度上對行業風險進行了有效遏制。全國各地普遍強化了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,要求購房款(包括定金、首付款和按揭貸款)必須直接存入政府監管的專用賬戶,開發商無法直接接觸或挪用,資金的撥付則與項目的工程建設進度嚴格掛鉤,只有在完成相應節點(如主體結構封頂、竣工驗收等)后,才能按比例提取相應款項用于支付工程款等指定用途。這種“??顚S?、封閉運行”的監管模式,從根本上遏制了原來開發企業“拆東墻補西墻”的風險擴張行為。
現房銷售制度的探索正在多個城市穩步推進,將大大減少項目爛尾、貨不對板等風險。近年來,北京、杭州、西安、寧波等多個城市已在土地出讓環節試點“競現房銷售面積”,即開發商在拿地時就承諾將部分或全部房屋建成后才進行銷售?!八娂此谩钡默F房銷售模式,消除了不能交付的風險,購房者還可以直接檢驗房屋的質量、戶型、采光和社區環境,有效避免了因信息不對稱而產生的各種糾紛。對于行業而言,它能夠篩選出真正有實力、注重產品品質的開發企業,促進市場優勝劣汰。現房銷售制度的探索,是加快建設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重要一環。
城市更新 房地產發展增加新動能
中央提出的城市高質量發展和城市更新戰略,正在為房地產市場拓展新的增長空間。近日,《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發布,要求以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為主題,以堅持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,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,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、動能轉換、品質提升、綠色轉型、文脈賡續、治理增效。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我國現存房屋中2000年前建成的房屋面積累計占比超過36%??傮w來看,我國已經有大約1/3的房屋進入使用壽命的中后期,房屋“老齡化”問題日益嚴重。從技術標準的角度看,建筑工程質量安全標準隨著時間推移不斷提高,我國早期建成的房屋建筑已不符合現有質量安全標準。全國城市中的大量房屋都面臨拆除重建、維修改造、功能轉換、配套完善等迫切的現實需求。隨著高質量城市更新的持續深入推動,這些需求的釋放會轉化為房地產市場持續穩定的需求,是實現我國房地產市場回穩向好的關鍵動能之一。房地產開發企業也應更加注重“好房子”的打造,注重設施配套、物業管理、資產運營等長期價值管理能力,持續提升行業發展質量和空間。
正視我國房地產市場的風險,既要看到存量風險化解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果,也要認識到新發展模式在制度上對風險的遏制作用,更要對高質量發展帶來的長期前景抱有信心。隨著房地產新模式的加速構建、房地產基礎性制度的改革創新、房地產企業的轉型升級,我國的房地產市場將更穩健、更可持續。
摘自 《中國建設報》